学校“双选会”,你参加了吗?
作者:文博论文查重 发表时间:2021-04-07 22:34:01 浏览次数:18
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,“双选会”存在的意义是很微妙的。这似乎是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好机会。企业接受“校招”,积极放宽岗位准入要求;校园用“社会地位”来定制学生的工作要求。
说白了这可能是毕业生在“社会招聘阶段”之前最后一次允许“短简历”的机会。但在很多应届毕业生的潜意识里,“双选会”往往等同于“失败”。假设瞄准大企业,会被“宣传会”取代;假设致力于新经济产业,灵活的“净招聘”显然比实际需求更容易解决。
“二本学生”是热门的关键词之一。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,“211”的人数约占总数的5%。“985”的学生约占2%。“二本学生”其实是“劳动人民”。有时候要追着跑比“跑不了”更不幸。
在“考研扩招”和“鼓励职业教育”的双重趋势下,“本科”教育正变得尴尬。这似乎代表个人能力,但似乎不代表个人能力;似乎意味着竞争胜利,竞争失败。总之,二本学生应该是最需要“双选会”帮助的一群人。他们确实有能力,他们需要借助外力的推力进行重新定位。
事实上,“双选会”这种古老的求职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没有被淘汰。从设定来看,双选实际上会提供一系列的“出路和退路”。以参与企业为例。对于企业来说,通过校园招聘构建“人才培养体系”其实是一种性价比高的选择。
一方面,应届毕业生可塑性高,可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点;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很多“社会招聘”带来的潜在成本,如简历包装带来的能力判断、工作习惯的磨合过程、企业认同感的培养等。
“双选会”的存在,无差别的分配了这样的机会:如果你暂时还没有在假设独立举办过大规模的讲座和专题招聘会,那就用“团”的形式通过“校招”——的准入门槛。否则,考虑到校招群体的特殊性(比如考虑到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),校招只能成为大中型企业的“奢侈品特权”。
在学生层面,“双选会”也充满了理想主义。人们称“双选会”为“母校最后的良心”,也有人认为“双选会”为“学生身份奖金”提供了最后的舞台。
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知网查重的信息,童鞋们可以到文博论文查重知网查重www.cnkiwang.net了解查询。
本站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。